零点看书 > 十国真龙之工业中华 > 137.开府建衙

137.开府建衙


  “秋收情况良好,各州县的大米价格从去年的每石500文跌到了300文。另外玉米在各地推广的非常好,百姓很喜欢这种味道香甜的粮食,已经很多百姓在种玉米。”督军府议事厅内,苏佚向姜明汇报各地秋收的情况。

  粮食在乱世就是硬通货,现在粮价下降,说明产量充足,姜明满意道:“很好,玉米产量高,既可以磨碎了养猪,也能用来酿酒。咱们可以大量收购玉米,允许商人把玉米卖到天下各国,刺激百姓种植玉米的积极性。”

  玉米是新生作物,还不是老百姓的主要口粮,只能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百姓种植。玉米在后世用途很广,可以用来生产饲料、榨油和酿酒,都能够为玉米的销售打开空间。

  祁斌在雷州待了一个多月,主持招揽流民、修建道路的工作,这些事情走上正轨便回到儋州,他站起来道:“革命军在雷州以工代赈的法子非常好,南汉、南楚等地的百姓和流民听说革命军修路管饭、给钱,从各地涌入涌入雷州,现在修路的队伍超过1万人。只是目前修路的材料,如石灰、水泥远远不够,还请督军早做安排。”

  姜明并没有直接给流民土地,安排他们定居下来,而是将这些人转化成修路工人,再参照后世基建拉动经济的模式,持续搞基础设施建设,如道路、水利、城墙等。道路是姜明最看重的基础设施,“要想富、先修路”的理念已经灌输给苏佚、祁斌等人,因此革命军每打下一块地盘,都会组织百姓、流民修路,连接州与县的道路宽度为10米。

  三合土需要大量的石灰、沙石等材料,而烧制石灰需要煤炭,单靠革命军的煤矿肯定是不够的,姜明已经放开了儋州附近的煤炭和石灰开采,任何商人都可以申请采矿,不过出了事故需要赔偿。革命军再从商人手中采购石灰修路,这样调动整个商人的积极性。

  姜明沉思片刻,对祁斌道:“我已经放开煤炭、石灰、沙石的开采,暂时还看不出显著效果,往后会明显改善。流民必须有活干、有饭吃,因此咱们修路的步子不能停,可以先把夯土路基修好,将来再铺上三合土或者水泥。”

  “祁某明白。”

  会议临近结束时,姜明把大家叫住,说道:“现在咱们在岛上和雷州的统治已经稳固,我打算明年正月开府建衙,诸位怎么看?”

  苏佚等人都没什么意见,这种事在古代乱世司空见惯,陈胜、吴广占领一小片地方就称王呢!加上雷州南部2县,现在革命军拥有5州17县(姜明将琼州降格为琼县,同时撤掉了海南8个地处偏僻、人口稀少、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县,如儋州的洛场、富罗、感恩,振州的洛屯、吉阳等,万安州的象石县,琼州的曾口县和崖州的颜城县),兵多将广,三次击溃南汉禁军,实力上绝对是一个强国。按他们的理解,早就应该开府建衙。

  占领雷州后,革命军又回到闷头发展的模式,抓到7000多名俘虏后,人力资源紧张局面大幅改善。姜明把他们全打发去开矿,煤矿扩大了三倍,采矿区修建了围墙;石碌山的矿区面积扩大了两倍,还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炼铁高炉,就地炼铁、炼铜,目前革命军的钢铁日产量达到5吨,铜的日产量为1吨。

  经济方面,雷州这段时间吸纳了1万多流民,军民总人口数接近9万,经过两次粮食丰收,仓库里积攒了13万石大米;盐田的面积已经扩大到4万平方米,日产海盐6吨。昌化铅锌矿每月冶炼铅和锌各15吨,同时利用伴生银矿,每月炼出白银15公斤。

  工商方面,革命军完全是开放的态度,革命军的海盐、肥皂、牙膏、铁器等商品在天下各国都供不应求,经过各地商人的渠道,销往天下各地,每个月赚钱1万多贯。

  军事方面,根据俘虏一个多月的劳动表现,抽掉了900余人进入军队,4个团全部达到满编1600人;督军卫队现有1个营步兵450人,骑兵50人,炮兵营310人;海军人数600人,拥有4条战舰,其中排水量1000吨的中型风帆战舰已经铺好龙骨,预计下个月便能下水;因此革命军的总兵力达到7500人。

  工业方面,初步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,拥有钢铁、铜、铅、锌等金属冶炼厂,车床、钻床、镗床、磨床等工业机械越来越精密,工人技术也越发熟练,批量生产的脚踏式打谷机、水力碾米机已经在各州县推广开来。

  兵器方面,现在兵工厂每个月能够生产500支米尼兵枪,合格率和产量还在提高,大概2个月后就能将月产量提高到1500支。扩军也相应增加了火药的需求,因此革命军在琼州、振州、万安州等地各修建了1座硝田,崖州人口较多,建有2座硝田,硝田的平均面积约1500平米,硝田的总面积已经超过1万平米,每个月硝酸钾产量达到4200公斤,相当于5600公斤火药。

  。。。。。。

  公元946年,农历元月初一,革命军正式开府建衙,不过没什么仪式,只是在原来笼统管理的基础上,调整了政府的组织结构。

  “姜兄的构想真是与众不同,不称王、称帝,非得叫总督。地方官员都叫什么州长、县长之类,倒是有趣!”看了姜明设计的政治体制后,孙欣甜打趣道。

  不像其他农民起义首领、有点地盘就称王,在给海岛取名海南后,姜明在儋州建立总督府,自称总督。倒不是受了刘伯温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影响,五代是没有中央皇权的乱世,天下间的皇帝都十几个,谁管你称不称王。

  姜明只是给底下的人留有上升空间,要是他称王,底下的人至少是部长吧?从占据海南、占据岭南、占据南方、握有天下,难道苏佚他们的头衔一直都是部长?姜明的称呼可以一步步变,底下人的官位也相应变化,人的满足感就会提高。用后世股市里常说的话,就是预期管理,现在称王,对底下人而言,预期打得太满,容易不思进取。

  姜明笑道:“我不是底下的人上升空间嘛!随着地盘扩大,再称王、称帝,大家就都有个盼头。而且你不觉得官职名称非常简单明了吗?一州之长叫州长,一县之长叫县长,多好记啊!将来地盘大了,在州上面设省,管辖十几、几十个州,叫高官。”

  开府建衙后,革命军的行政体制便确立下来,总督府设立枢密院和政务院,分别掌管军政和庶政。枢密院最高长官叫统帅,由姜明兼任,旗下设立三个司,分别为参谋司、后勤司和军政司。参谋司负责作战计划的制定,司长由王行道兼任;后勤司负责军队的粮草、器械的供应,暂由苏佚兼任;军政司负责全军的思想政治工作,司长石泰。

  政务院掌管统治区的庶政,由于没有称帝,姜明没有透露总理一词,也是他直接领导。政务院原计划设7司,分别为民政司、财政司、文教司、工商司、警察司、律法司和基建司。由于手上人才较少,因此基本每人身兼2职,苏佚兼任民政、财政两司的司长,李婧柔兼任文教、工商两司的司长,祁斌任律法司司长并兼任民政司副司长,受伤退役的战斗英雄陈永贵成为警察司司长,以后警察司将会成为安置退役将士的重要机构,基建司暂缺。

  姜明参照后世简单清晰的行政结构和官职设置,设置“省-市或州-县”的行政体制,每个省的首府叫市。唐朝的行政体制为“道-州或府-县”,一般的市叫州,首府或大城市叫做府,比如成都府。由于唐朝的地名往往带“州”字,姜明遵循传统,保留州的行政结构,只是把府改为市,道改为省,因为府长或道长听着怪怪的。

  按计划,有了2至3个省的土地,姜明便会称王,“司”便升级为“署”,称帝后,“署”升级为“部”,每个人都能伴随着姜明的身份变化而感受到自己职位的变化,要不然就变成赏无可赏的尴尬局面。

  在省、州、县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,省设置厅、市设置局,县设置处,职能部门受到垂直和行政长官的双重领导。

  至于品级,姜明还不想太官僚,因此暂时只有职权的上下级,没有设定品级。D在建国前,也是既没有工资、又没有级别,只有职权的上下级。

  不像宋、明末期,文人力量强大,社会的传统阻力很大。唐末基本摧毁了文人和士族阶层,五代十国就是谁的刀子硬、谁说话就有份量,因此姜明搞出的制度,基本没有什么反对意见,很快在六州之地施行。


  https://www.lingdianksw8.com/83/83629/442408891.html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lingdianksw8.com。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ingdianksw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