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 > 京弈梦华 > (一百五十一)后起之秀(上)

(一百五十一)后起之秀(上)


  八王和一些忠义之士翘首期盼的寇准要返京了。对于寇准此次能够顺利还朝,一些正直的人颇有些微词。

  原因就是,寇准这样一个中正刚毅的人,居然利用献祥瑞的方法,重新获得皇上的宠信,实在有失君子的风范。

  寇准从大名府起身回京时,就有当地一个清流前来相送。这位清流执手恳切道:“寇公,您一直清白耿直,如今却要靠献祥瑞回京复职。一个宰相的位置事小,一生的清白名节事大!”

  寇准知道这是肺腑之言,心中感动,拱手拜道:“多谢相公!”

  那清流见寇准只是答谢,毫无回头之意,甚是惋惜,摇头叹道:“值得吗?”

  寇准上了马,遥望着京城方向,像是回答送别的清流,又像是对自己说,喃喃道:“为了个宰相之位确实不值得。可是为了天下苍生,背个骂名又何妨?”

  寇准回京,王钦一类谋私利大于爱民生的大臣们也是很有些议论的。他们凑在一起,除了感叹好日子到头了,也哀叹老天怎么那么帮寇准?

  其实哪有什么老天帮忙?寇准能回来,不过是各方努力,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  八王一早就写信告知朝廷弄权谋私的弊政,让他身在江湖也要提早想好解决顽疾的方法和策略。只是八王在京城的谋划屡屡受挫,寇准回京成了一个似乎近在眼前却又无法触及的事情。

  随着蝗灾的加重,寇准还朝主持大局迫在眉睫,皇帝却迟迟不开金口。云龙又去请教了杨度。

  杨度摇摇头说:“上次让魏野出山,都不能实现。可见圣心……”

  “是啊。寇大人的那点小错原不至于……看来还是皇上心中不痛快。可是谁又能决定圣心呢?”云龙也知其中奥妙,颇有些为难。

  杨度喝了会儿茶,竖起折扇,朝上指了指。

  “天?”云龙端详了片刻领悟道,继而又摇了摇头:“前辈应该知道,要不是寇大人宁折不弯的脾气,也不会被贬官。让他去做那些事,他怎么会愿意?”

  杨度摇摇头:“那就需要寇大人想明白:他是要名声,还是要百姓。就拿我家老爷来说吧。老爷去世后,也有人说他装聋作哑沽名钓誉。可是你看看,殿前都虞候有几个善终的,又有哪个比我家老爷干的更好的?军心稳了,江山稳了,几句辱骂算的了什么?”

  于是,寇准就假借祥瑞之名,写了奏章呈给皇上。实际上是写的治理蝗灾以及赈灾稳定的方法。寇准强调,行之有效的措施才是保证国家稳定昌盛的祥瑞之策。

  至于晋献的时机,也不是无的放矢。这得感谢京城郊外的蒙面侠客。那个据说叫水犹寒的侠客除了教百姓燃起篝火捕灭蝗虫之外,他还让人架起高高的柴垛,点燃大火,通宵不灭。

  民间有俗话说:“热生风,冷生雨。”水犹寒利用大火炙烤,让温度上升,引起高空气流的流动。一夜的炙烤,早晨方停。气流的运动也不是立时就见效的。一直到早朝时分,才引来大风起,从荒野吹向皇城。

  蝗虫的翅膀哪里是大风的对手?它们被大风裹挟着飞向内城,扑到大殿里躲避大风的侵蚀。于是就有了朝堂上君臣扑打蝗虫的狼狈场面。

  寇准的奏疏这时被曹璨恰好送到,真是化解皇帝危急的一颗良药。

  皇上心中其实早有权衡,一则是心里放不下那口气;二则正如刘贵人所说,找个合适的时机再召回寇准,好让他感恩戴德。哪里还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?皇上顺着台阶下来,这才颁布命令:寇准官复原职,而一味拍马逢迎耽误了救灾的副宰相王钦被贬官出京任知府。

  而这背后的种种,是世人所不知道的。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就骂寇准为了个官位变节了。只是时间久了,众人也就心里明白:骂的不过是王钦手下的爪牙和不明就里却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。在老百姓心中,寇准仍是他们心中那个“能得天下好”的寇老。

  毕竟,寇准回归后,六部在他手里似乎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。他以一串雷霆手段处理了一批赈灾不利尸位素餐的官员。官员赈灾的效果直接列入业绩考核,赈灾不利的不予升迁。

  刑部对于蝗灾中囤聚居其的不法商人予以重处,保证老百姓能够买的到平价粮食,吃得起饭。

  他派驻守京城的屯军去帮助老百姓灭蝗虫。

  他又让工部的官员用大火焚烧的方法,既烧掉荒草开垦出荒地,烧死蝗虫和虫卵,一劳永逸。对于去垦荒种地的农民,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。

  他还让钦天监的官员利用天气变化来指导农时,让户部的官员补发适宜的种苗补种抢种些农作物,好作为补充的口粮。

  一番措施下来,席卷黄河流域多个州府的蝗灾得到了解除。赈灾和来年的农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
  皇上暗自庆幸,在最危急的时刻,自己及时悬崖勒马。而寇准无疑是那个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。进京时,那些骂他变节求位的流言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
  只是在众人感念寇准功业的背后,有一个人却心中愤恨难平。那就是贵人刘娥。一则,寇准之前公然反对皇上立自己为后;二则,随着王钦被贬谪,自己在前朝失去了一个可以联手对抗寇准的外援。

  本来自己出身卑微,一时不能立为皇后也在情理之中。只是刘娥在后宫解决了一件让皇帝棘手的事情,自认为能力无人能出其右,想当皇后的心就更加蠢蠢欲动起来。

  原来去岁宋太后去世了。宋太后生前,皇上赵恒对她还是礼遇有加的。可是去世后,却遇到了难题。这个难题不是皇上自找的,而是太宗皇帝留下来的。

  当年太祖驾崩,太宗取代了侄儿的皇位,对宋太后多有记恨。当年并不以太后称呼,只称为开宝皇后。太宗驾崩前,更是传旨让宋太后殉葬,所幸被紫冰救下。当今皇帝继位,皇上和八王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,并没有再追究赐死一事。皇上更是以国母的标准奉养宋太后。

  只是太宗皇帝临终留了密诏:宋太后身后,不能以太后的名号和礼制下葬。

  宋太后在太祖朝,是以皇后名义进宫的。皇后的名号无人比她更名正言顺。在当今皇帝这儿,更是长辈。太宗皇帝的要求无疑是裹挟着私人怨恨的。按说是不合礼制,可谁叫他是先皇?

  没想到宋太后薨逝却带来了这么大的难题。大的方面,普天下的百姓都在注视着以孝道著称的皇帝怎样供奉国母。眼前,还得顾及着八王的面子。一边是礼制,一边是遗诏。皇上两边都无法逾越,左右为难。

  刘娥知道皇上为此事烦心,就贴心地出主意说:“臣妾听潘太妃说,当年宋太后侍奉杜太后很是孝顺。婆媳虽然相处时间不久,却很是融洽。”

  “是啊,朕那时虽然年岁小,还是受过宋太后几次照拂的。哎……朕难啊!”皇上叹气道。

  “皇上莫急。臣妾有个办法,不知道可行吗?”


  https://www.lingdianksw8.com/100/100300/496450940.html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lingdianksw8.com。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ingdianksw8.com